從紀州庵回到家,已經過中午了。休息了一會兒之後,猶豫著要不要趁著今天的好天氣再衝去碧湖公園拍織屋。((我今天也太有活力~~
因為之前就希望能拍到白天和夜晚打燈時兩種不同的風貌,所以現在出發剛剛好。
查好交通方式之後,就背著我歷史悠久、超級笨重的腳架出發了。
一出文德捷運站,完全沒方向感,結果有點小迷路,還好向人問路之後順利到達了。其實從捷運站走過來不遠,差不多10分鐘左右就到了。
一到公園入口,遠遠的就瞧見湖畔邊的織屋。
「碧湖織屋」是由國際知名地景藝術家——王文志與內湖居民共同聯手創作的。
利用4000根內湖在地的桂竹和孟宗竹編製、耗時一個半月才製作完成。
為什麼會用竹編的方式來製作這個公共藝術呢?
原來內湖在50、60年代時,很多居民會以竹編工藝貼補家用,
或許現在大家對內湖的印象就是科技業重鎮,但在老內湖人的心中,竹編的美好記憶仍在心中。
織屋的這個廊道象徵心靈淨化的過程,藉由曲折的廊道,滌盡心靈的塵垢,再進入織屋內最特別的中心「靜心平台」。
↑織屋的外觀相當特別~~
↑用一根一根的竹子編到這樣~~真的好厲害啊~~
要進入「靜心平台」得脫鞋子,平台的中間有個方形銅鏡,穹頂上開了個圓形天窗,代表「天圓地方」。
↑「靜心平台」中間有個方形銅鏡。大家可以在這個平台上或坐或臥,感受著陽光灑進織屋的光影變化,恣意休息。
↑黃昏的金黃色陽光,把碧湖公園襯托得好美~~
↑穹頂上有個圓形的天窗
↑就這樣坐在竹籐上享受悠閒、寧靜的午後,是不是真的很愜意!
大概晚上6點半左右,天色暗下來之後,織屋就開始點燈了。
夜晚的織屋在彩色的LED燈裝飾下,又是另一種不同的面貌。
我扛著很重的腳架,跑到湖的對岸拍織屋,想拍湖水倒映的七彩色澤。
這時候發生了一個小插曲。突然有個很老的老先生一直向我介紹他的字畫作品,滔滔不絕的說著,ㄜ......有一點不知該如何抽身啊~~啊~~啊~~
↑不停變換色彩的隧道,像是要帶我們進入一場嘉年華會~~
↑穹頂的色彩也一直變換著,相當的吸睛~~
其實我的夜景拍壞了,不,應該說,其實我不會拍夜景。
回家在整理照片的時候發現有點悲劇,後來還向攝影的同事請教。
他跟我說了「相反則不軌」的技巧,下次有機會再練習看看吧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*地點資訊
碧湖公園/碧湖織屋
地址: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2段175號
開放時間:6/14~12/31 6:00~22:00
交通:捷運文德站下車,經文德路101巷右轉內湖路2段即可到達